成年的生活中,有許多事物都能達到這個橋梁的作用:一輛車、一隻寵物、神、物品、一個想像的對象。現在我們可以像小時候一樣利用他們(過渡性客體是一個玩具或任何物品,可以讓小孩聯想或模仿一個不總是在他身邊的所愛的人,例如泰迪熊。)
在這麼多的不確定中感到安心,就某個意義來說,移情現象也是一種過渡性客體的表現。透過再新需要的另一個人身上看到之前需要的人,我們維持著與原始那位的連結,當作橋樑,直到我們能完全沒有她而活。
移情企圖彌補過去的失望,只是有時到了最後,卻僅僅重複這些失望的經驗。我們可能遭受過背叛,或對早先的照顧者、過去的伴侶感到失望,所以現在我們找尋那些不會讓我們失望的人。然而,現實就是人們並不總是能成功。我們會遺憾自己信任那些傷害我們的人,遺憾生命中和人際關係裡的錯誤,因而對自己失望。
遺憾和失望都是悲傷的型態。我們可以學著用無條件的接受來迎接他們。然後接受會幫助我們處理它們,以致他們不會太過阻礙我們的幸福。
通過了這座橋梁,也許很快,有時卻也花上半輩子。在過程中學會承認自己的錯誤,向前走或跨出去,因此才不會被共依存的需要或連結的絕望所困。學會了不管有沒有人陪,都能走過那座橋。
然後對自己說:
「那些曾經的一切:謝謝!那些即將來臨的一切:歡迎!」